8月30日,土木工程學院“紅色·初心”鄉村振興促進團赴長汀縣中復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賡續紅色血脈——實踐團成員走進中復村
中復村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有千年歷史,四面環山抱水,是周邊交通、商貿要地。革命時期,這里曾是紅軍物資的運輸要道,也是紅九軍團的部隊駐地。8月30日,鄉村振興促進團實前往長征第一村——中復村,重走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傳承長征精神。
生命的等高線——紅軍橋
進入中復村向前行走不遠處,有一座古樸的廊橋——紅軍橋,在廊橋的左上方,木板上用毛筆寫有“救國不分男女老幼”八個大字,白色的字體是那樣的鮮紅而火熱。紅軍橋的柱子上有一條“生命等高線”。歲月的斑駁早已爬滿橋柱,那條線卻依然清晰,這就是當時的紅軍征兵處。線高大約1.5米,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槍的高度?!叭吮葮尭弋敿t軍”——當地人都知道,這就是當年紅軍征兵處的等高線。紅軍橋上的那條征兵等高線前,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員們無數次駐足,重溫著過往歲月。
紅軍街
長征路上第一步——觀壽公祠
在中復村中,有一座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宗祠——觀壽公祠。1934年9月30日從松毛嶺保衛戰撤下的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觀壽公祠舉行誓師大會,奉命從長汀鐘屋村(中復村)觀壽公祠起步實施戰略轉移,邁出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步,因此觀壽公祠是紅軍長征真正意義上的零公里處。
零公里處(石頭書上刻著——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8月30日上午,實踐團成員們在觀壽公祠開展黨建思政研學基地揭牌儀式。鐘老師、實踐隊指導老師及全體實踐團成員們參加揭牌儀式。
當年的硝煙聲已漸行漸遠,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鐘老師用慷慨激昂的演講帶我們回到了那慘烈征程的崢嶸歲月,情到深處,鐘鳴老師自己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淚。實踐團成員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受到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感受到長征的艱辛和偉大、先烈們那如磐巖般的意志和決心,更是不禁熱淚盈眶。
鐘老師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
憶往昔崢嶸歲月——紅九軍長征出發地陳列館
隨后,實踐團成員們來到了紅九軍長征出發地陳列館,序廳的四組雕塑分別以“軍民魚水情”“渡河”“三過雪山草地”、“將臺堡會師”為主題,記錄了紅九軍團長征出發至會師間的重要史實。
在參觀過程中,館內的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一座座蠟像,宛如電影一般呈現在實踐團成員們眼前,此時的陳列館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影院,帶著實踐團成員們重走崢嶸歲月,聆聽歷史的回響。
生態文明研究站——水土流失治理科技館
在歸程的途中,實踐團成員們來到了水土流失治理科技館,了解長汀特色產品,認識“長汀經驗”親身走進長汀縣水土保持園。
河田鎮曾是長汀縣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河比田高、田瘦人窮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自2000年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被列入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后,河田生態面貌發生巨變。這些特色產品也慢慢的走進了人們的視線。經過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的河田已是水美田肥,逆襲為“最美生態糧倉”。
河田稻米
汀媽媽
紅軍酒娘
在水土保持園的參觀過程中,“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長汀精神使實踐團成員更加堅定了尊敬自然、愛護自然的思想觀念,實踐隊員將進一步增強水土保持意識,不斷鞏固擴大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為改善生態環境貢獻青年力量。
夏日炎炎,阻擋不了鄉村促進團的步伐,發展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年輕人,特別是有知識有活力有經驗的當代青年們。中國青年的使命與國家前途,祖國發展息息相關。我們要在社會實踐中學史增信、知史愛國,展現青年大學生的風采。因此,身為新時代青年學子,我們應該心懷夢想,勇擔責任,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