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分量,藏在讓鄉土重煥神采的每一步里,更寫在讓中華文明的煙火氣在田埂間代代相傳的堅守中。黨的二十大為這幅鄉村圖景勾勒出清晰脈絡,而“扎根中國大地,投身強國建設”的信念,正需要在鄉野間找到生長的土壤。8月6日至13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信息與智慧交通學院“E芯人·信創鄉村振興促進團”帶著這份初心,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山水間,以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為橋,讓青春力量與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相遇。
南口研IP繪藍圖,蛟湖探本蘊新思
“E芯人·信創”鄉村振興促進團赴南口鎮政府開展座談交流,聚焦蛟湖村形象IP設計與活動開展規劃深入探討。座談中,雙方圍繞蛟湖村形象IP打造重點交流:如何立足村莊自然稟賦與文化特質,將地域標識(如蛟湖景觀、民俗故事等)融入IP設計,使其既具辨識度又承載鄉村內涵。同時,就后續活動開展路徑交換意見,強調需結合鄉村實際需求,策劃兼具傳播力與實效性的項目,助力蛟湖村品牌推廣與發展活力提升。此次座談為雙方協作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明確了方向,為蛟湖村特色發展注入新思路。
座談結束后,“E芯人·信創”鄉村振興促進團隨即走進蛟湖村,開展實地走訪察看。團隊沿著湖畔步道細致調研,記錄村落肌理、自然景觀特色及本土文化印記,重點采集蛟湖水體風貌、古村建筑、民俗傳說等鮮活素材。這些一手信息將為蛟湖村形象IP設計提供具象支撐,讓IP既能呼應地域特征,又能傳遞鄉村溫度。同時,團隊結合實地情況,進一步細化活動開展思路,確保后續規劃貼合村莊實際。此次走訪為推動蛟湖村特色發展筑牢了實踐基礎,下一步工作正穩步推進中。
巧繪擂茶IP卷 賦能鄉村振興篇
“E芯人·信創”鄉村振興促進團走進將樂村落,在深挖將樂擂茶知識、探尋鄉村振興路徑的同時,更將IP形象設計作為激活文化價值的突破口,讓這碗千年擂茶有了“會說話的新面孔”。圍坐于桌旁,將樂“樂說青年”細細拆解擂茶的“生存密碼”時,促進團成員已在腦海中勾勒起IP形象的雛形,思考如何將擂茶元素融入鄉村文旅IP,吸引更多人走進村落,帶動住宿、餐飲等配套產業。從食材的“在地性”到產業的“延展性”,從文化符號到增收載體,促進團在擂茶知識的學習中愈發清晰也明白這碗茶不僅是手藝,更是村落文化認同的根脈——而文化振興,正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保護它的文化根脈,激活它的產業潛力,正是讓將樂村落既留得住鄉愁,又掙得到未來的關鍵——而這,也正是鄉村振興促進團此行的深意:讓千年茶香,成為撬動村落發展的新支點。
溫坊重溫誓詞志,紅典賦能振興行
“E芯人·信創”鄉村振興促進團走進中央紅軍村溫坊村,在紅色沃土上以初心叩問使命,用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黨徽前,團員們列隊肅立,右拳高舉,“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響徹村落。這不僅是對革命先輩的致敬,更是錨定“紅色領航振興”的初心承諾——要讓當年紅軍守護的這片土地,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隨后,團隊圍坐一堂,細讀溫坊戰斗里“村民冒死送情報”“紅軍舍糧救鄉親”的故事。泛黃的戰地日記、斑駁的支前扁擔,都在訴說著“軍民同心”的魚水情。從重溫誓詞堅定信念,到研讀故事找振興路徑,促進團在溫坊村讀懂了一個道理:紅色文化不僅是精神旗幟,更是鄉村振興的“富礦”。
三下鄉的腳步停在將樂縣的山水間,但青春與鄉村的聯結才剛剛啟程。從南口座談勾勒蛟湖IP的創意藍圖,到深挖將樂擂茶知識、探尋鄉村振興路徑,再到溫坊村用紅色基因錨定振興方向,“E芯人·信創”促進團的每一步,都在將“紙上藍圖”轉化為“田間實踐”,把“青春創意”變成“鄉土動能”。黨的二十大指引的鄉村振興路,從來不是抽象的命題——它是蛟湖村IP里藏著的民俗溫度,是將樂擂茶映出的文化希望,是溫坊村紅故事中延續的精神力量。
山水為證,初心不改。這場青春與鄉土的相遇,不僅是一次實踐歷練,更是一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承諾。未來,“E芯人”將帶著鄉野間的收獲繼續前行,讓智慧與擔當,在鄉村振興的時代長卷中,寫下屬于青年的生動注腳。
編輯:朱志杰
排版:楊雅欣
審核:劉佳渝 柳燕妮 許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