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各類非法金融活動進入高發期,為深入貫徹落實《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等文件精神,有效防范非法金融活動,保護大家的財產安全,讓師生安心過年,我們一起來了解非法金融活動及防范方法。
一、什么是非法金融活動
非法金融活動是指違法進行的一切金融活動,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包括但不限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未經依法批準的非法集資、非法發放貸款等?。這些活動往往以高收益為誘餌,吸引公眾投資,但實際上卻存在極大的風險,可能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
(一)非法金融活動的基本特征
1. 非法性: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如吸收存款、公開發行證券、公開募集基金、銷售保險等),必須經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許可,未經許可即屬非法。
2. 利誘性:非法集資通常會許諾還本付息,或給予其他投資回報,以此吸引投資者。
3. 社會性:面向“不特定對象”,也就是社會公眾。不過,按照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僅在親友或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于非法集資。
(二)非法金融活動的常見形式
1. 非法集資類詐騙:未經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許可或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以許諾還本付息或給予其他投資回報等方式,公開宣傳并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常以高額分紅、固定收益為誘餌,誘騙公眾投資。國家不斷加強打擊力度,《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的出臺,旨在用法治手段加強重點領域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保護社會公眾合法權益,維護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
2. 保本高收益類詐騙:打著“專家授課、高額收益、穩賺不賠” 的旗號,通過虛假投資理財平臺吸引投資者,承諾保本高收益,實則風險極大,可能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
3. 套路貸類詐騙:假借民間借貸之名,通過“虛增債務”“制造資金走賬流水”“肆意認定違約”“虛假訴訟” 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財產。通常針對急需用錢人群,提供無擔保、低利息的線上貸款,卻暗藏高額隱形費用和風險。
4. 區塊鏈類詐騙:利用區塊鏈技術名義,推出所謂“科技幣”,宣稱低風險、高收益、只漲不跌,誘騙公眾投資,而這些 “科技幣” 往往毫無實際價值,只是詐騙分子斂財工具。
5. 電信網絡類詐騙: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打款或轉賬,手段多樣且隱蔽,公眾極易上當受騙。
二、如何防范非法金融活動
(一)提高警惕
對自稱保本高收益的投資平臺或理財產品保持高度警惕,它們很可能是非法金融活動的陷阱。避免在不明來源的鏈接或應用程序中填寫個人信息,確保資金交易安全。同時,對于要求在APP 上輸入身份證及親人通訊電話、貸款要先扣除本息、電話中索要銀行信息及短信驗證碼等行為,也要時刻警惕。
(二)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觀和消費觀,不貪圖小恩小惠,警惕虛假金融產品宣傳。要深知投資有風險,不存在穩賺不賠的買賣。遇到誘人投資機會時,務必在參與投資前,通過銀行、證券公司等正規渠道核實機構資質,切勿輕信來源不明的投資建議。同時,可通過登陸金融產品查詢平臺網站(https://www.jrcpcx.cn)、微信小程序以及手機APP搜索“金融產品查詢平臺”進行金融產品信息查詢,有效識別非法金融產品,謹慎決策。要牢記參與非法集資受到的損失,由集資參與人自行承擔。
(三)學會抵制非法金融活動
對陌生人要求轉賬、匯款等行為要提高警惕,確認對方身份真實性。關注政府部門發布的風險提示和法律法規,增強對非法金融活動的辨識能力。一旦識別出非法金融活動,要堅決抵制,不參與、不傳播。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四)學會抵制非法金融活動
一旦識別出非法金融活動,要堅決抵制,不參與、不傳播。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最后我們總結了防范非法金融活動三大招
非法金融活動形式和場景多變,但本質都是騙取錢財。我們要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觀、消費觀,積極參加普法宣傳,了解金融詐騙特征,通過正規渠道參與金融活動,切實增強自身風險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