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喜樂
我和我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
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
人們都會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
來營造喜慶的氛圍,
從那時起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環保理念,2月7日,航海學院組織青年志愿者赴鼓山鎮致福社工站開展“我和我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元宵節的歷史文化為主線,組織來自前橫社區的小朋友們一起體驗元宵年俗文化大講堂、“變廢為寶”做花燈等傳統習俗。
活動現場,志愿者王老師為小朋友們講述中國傳統燈籠的歷史由來、種類以及用途。大家沉浸在傳統文化氛圍里,激發了小朋友們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熱情。
剛過完元宵節,不少孩子們過年期間都收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同時也留下了不少拆完的舊紅包袋,孩子們把這些用過的紅包袋一起帶到了現場,接下來大家將廢棄紅包袋利用起來,開啟DIY模式,一起制作成環保小燈籠,小朋友和志愿者們一起利用剪刀、紅線、等輔助工具,經粘貼、裁剪裝飾后,變成了一盞一盞漂亮的紅燈籠。
在創作過程中了解“變廢為寶”的意義,自覺增強物品循環利用的意識,讓舊物重新賦予新的意義。通過開展本次活動,小朋友們不僅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化身為小小環保志愿者踐行環保理念。航海志愿者們也紛紛表示在陪伴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環保意識、志愿服務能力,還讓自己的假期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且有意義。下一步,航海學院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抓手,進一步統一思想認知,推動青年志愿服務品牌建設工作走深走實。
新的一年,
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
踐行青春使命,
展現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