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剖析報告:專業剖析主報告不超過5千字,文字簡練、概括,突出結果性、結論性、特色性的材料,要突出該專業的亮點,充分反映該專業的辦學特色或教改特點,在反映專業建設成效的同時,應查找專業建設中還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或思考。佐證性材料、成果以附件形式附后,過程性材料也可以案例形式表現。
匯報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
主要內容框架如下:
一、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調研
2.人才社會需求調研和職業崗位群分析
體現專業設置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及行業發展的需要,深入開展專業人才社會需求調研和職業崗位群分析、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依據,實現專業與產業(企業)對接、主動服務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需要,以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調整、優化專業結構。調研類別與對象,調研重點內容與調研結論各是什么?
二、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
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本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該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是什么,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確定專業定位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三、課程體系構建與人才培養模式
1.課程體系構建
在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職業分析)基礎上,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可持續發展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如何構建課程體系(含實踐教學體系)。
2.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提煉與內涵、特點概括
實施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工學交替、行動導向、知行合一等與職業實踐相結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工學結合,體現人才培養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進行教學組織實施、課程體系等支撐的佐證分析。
四、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1.課程內容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生產過程為導向開發課程,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將科技、生產發展、技術領域最新發展和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組織教學內容。注重專業知識、思想品德、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的融合,將行業企業文化及對應的法律、法規、規范、職業技能競賽項目等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和課程標準建設。
2.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手段改革
轉變傳統的強調知識傳授的課程理念,建立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于一體課程教學理念,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以真實的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典型產品為載體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全面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理論實訓一體化,融“教、學、做”為一體等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實施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改革。
3.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改革
建立與全面能力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考試結合、模擬仿真與現場考試結合、終結性與過程性考試結合、靜態與動態(筆試與口試)結合、專業考試與能力評估結合、課程教學考試與職業資格考試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結合、學校評價與社會、企業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整體性評價,開展以技能競賽的形式代替核心課程和核心能力項目的考試改革試點,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1.專業教學團隊知識、職稱、年齡、學歷等結構合理。
2.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在行業企業有一定的影響力。
3.專任教師具有行業、企業經歷比例較大,“雙師”素質比例較高
4.聘請行業、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雙師”結構合理(來源、數量、素質、兼課時數)。
5.專任教師教科研情況良好,社會服務能力強,并有一定的顯性成果。
6.師資隊伍建設有規劃,經費有保障。
六、教學條件建設
1.每個專業有若干個深度融合的企業,有一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運行狀態良好及保障機制完善。
2.校內實訓基地能夠滿足教學計劃的安排,生產性實訓比例較高并逐步加大。
3.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4.注重實訓基地環境的職場氛圍和職業文化建設,發揮實訓文化的育人作用。
5.圖書資料、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豐富,開發利用較好。
6.教學專項經費投入有保障并不斷增長。
七、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
在學院總體制度框架下,結合專業特點建立與職業能力培養、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相適應教學管理制度和機制,建立了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運行情況良好。頂崗實習管理和實踐教學管理主要管理流程和主要質量監控手段。推進建立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教學質量的自我檢查、評價和改進的工作制度和機制,形成定期走訪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建立和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應結合專業特點、招生方式、培養形式,根據學生的基礎條件、特點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探索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
八、校企合作與社會服務
1.本專業建設和教學過程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參與環節、內容、參與形式及成效。
2.本專業有哪些校外實習基地,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利用的。
3.本專業的合作企業中,緊密型合作(或深度融合)有哪些,分別是哪些企業。
4.本專業校企合作長效保障機制建設。
5.能根據社會、企業的需求及勞動力轉移的需要,承擔職業技能培訓和崗位培訓任務、承擔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服務與技術咨詢、承擔企業橫向課題,為社會和社區服務。
九、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聲譽
1.招生情況:招生分數、第一志愿錄取率、新生報到率。
2.就業情況:畢業生就業率、簽約率,就業質量(數據來源:第三方),就業保障機制,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評價好,
3.學生職業能力:“雙證書”獲取率、職業技能競賽、計算機英語考試通過率、創新創業成果。
4.學生職業關鍵能力、素質教育改革創新的措施、力度、成效。
5.專業社會服務能力、示范輻射效應。
6.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改革取得的榮譽,專業在行業企業同類學校中有一定的影響和知名度
十、專業建設特色
要在“特”字上做文章,本專業的主要特色與創新點有哪些。
從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成長成才、社會服務等方面總結專業建設1至3個特色。
十一、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在本專業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什么,原因分析。
十二、今后建設思路
針對問題提出今后建設思路。
本專業三至五年內的發展重點與目標是什么